`
dyllove98
  • 浏览: 1380323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济南
博客专栏
73a48ce3-d397-3b94-9f5d-49eb2ab017ab
Eclipse Rcp/R...
浏览量:38260
4322ac12-0ba9-3ac3-a3cf-b2f587fdfd3f
项目管理checkList...
浏览量:78488
4fb6ad91-52a6-307a-9e4f-816b4a7ce416
哲理故事与管理之道
浏览量:131645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职场励志2

 
阅读更多

如何在遥远的城市找到一份工作

 

提问:
  
  我已经在人事部门工作了13个年头(从大学开始),我目前拥有一个收入体面而稳定的工作,但是我决定搬回我曾经成长的城市,离这里大约800英里。
  
  我安排在2012年的春天搬家。我会给自己三个月的时间找工作。对于这点,您有什么建议吗?我感觉从那么远找工作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同时害怕搬家,怕冒找不到工作的风险。
  
  回答:
  
  我假设你有一个很好的搬家理由,不仅仅是因为厌倦了目前的城市。如果你纯粹想搬家,我会建议你等一等,直到找到工作后再搬,但是我非常不喜欢风险,因此不管值不值得,先听听再说。
  
  首先,公司不愿意偿付重新安置的费用,他们不想付钱给你,让你飞向面试之中。当然,也有愿意提供重新安置的费用,并接收你这样的工作,但是如今你需要非常专业,非常紧俏才能获得这种待遇。(若是过去,你可能比较容易找到这样的机会,但现在不是。)因此你需要非常清楚,你需要承担一切的费用。
  
  我是否只是伤害了你的钱包?800英里对于驾车面试实在是太远了,虽然有些公司可能会付给你车旅费,但是如果你愿意自己出钱,那么你的机会将会扩大。
  
  你有一个很大的优势,这是你成长的城市。明确这一点,他们就不会认为你是跟从配偶过来的(或更糟,一个男朋友/女朋友),这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有那么多的人不能离家,从来不能。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打包搬走了,然后却发现自己很悲惨。(自己表现得苦不堪言——我曾经有一个从乡下搬过来的邻居,牢骚抱怨宾夕法尼亚真是太糟糕了,那里的人是多么的卑鄙,只有"家乡"好。)当我们其余的人开始交换意见时,我们发现她拒绝了很多晚宴的邀请,还有孩子们玩耍的日期。她决定了自己的不快乐,请击鼓,她的确不快乐。最终以搬回老家而告终——她父母居住的街道。(希望她现在快乐)。总之,任何人涉及到重新安置,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另外,搬回老家也味着,你已经了解那里的人。这意味着你拥有一个固定的关系网。如果你没有和这些人保持联系呢?这是Facebook存在的理由。让每个人知道你要来,并正在找工作。(
励志电影  www.lz13.cn)你知道谁会是好的资源?你高中朋友的父母,(假设你在高中不是一个古怪的人。)很有可能,他们中的多数仍然生活在那里,甚至他们可能在当地公司有相当的影响力。
  
  如果在新地方,你已经拥有一个地址,要把它放在你的简历上,注明生效日期。弄一台带有当地号码的新手机。你或许认为这很傻,当长途电话便宜的时候,人们更愿意打给你。
  
  在遥远的地方找到一份工作将会是更困难的事,但是这完全是可能的。要全力以赴,要清楚自己的归来,并对此充满期待,你会为自己的搬迁付账。要考虑不能把搬迁的时间定死了。二月份开始之前,你不应给得到一份工作邀请。你不能去是因为春天以前,你还不能预备好。

 

被裁员后你该做的十件事

 

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星期中,就有三家大公司宣布了大规模裁员计划。百事可乐(Pepsi)将裁减8,700个职位,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正试图裁员1。3万人,而卡夫食品(Kraft)也将裁员1,600人。虽然整体失业数字呈下降态势,但被裁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着。被裁员后该怎么办?以下提出十大措施。
  
  1、对他人保持专业作风。
  
  并不是说被裁员了,就可以给所有人脸色看了。不要将戏剧性的离场拍摄下来发布到YouTube上。在这个当口上,所有人的处境都很艰难,哪怕是那些没有丢掉工作的人。不要再制造任何额外的消极因素了。
  
  2、对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
  
  这也不是对自己采取消极态度的时候。也许你会后悔不早点开始找工作或省钱,但沉溺于“如果当初”对你没有帮助,只会加重你的焦虑和沮丧。相反,你应该想想过去曾克服的障碍,专注于能给你带来自信的事情。
  
  3、就你的遣散费和离职日期进行协商。
  
  遣散费往往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注意你的离职日期,看看你的保险期限有多长,退休账户能给你返还多少,或你带薪休假用掉了几天。不要认为你必须立刻签署任何协议。确保你清楚自己的遣散费安排,不要害怕问问题。
  
  4、考虑公司内部的横向跳槽,不管是正式职位还是临时职位。
  
  你的部门可能正在裁员,但其他部门却可能在招收员工。不要忘了考虑现任雇主的附属公司或合资企业。询问一下有没有咨询职务,有时一个部门没有全职职位,但却有一定的咨询预算,如果找到已经熟悉内部业务流程的人做顾问,他们将受益匪浅。
  
  5、准备好如何表述自己被裁员的经历。
  
  当你们公司的大规模裁员都已经登上了报纸头条,这时要概括你的经历就不会很难。但对于那些鲜为人知的公司重组,你将不得不向你的熟人和可能的未来雇主解释裁员的原委。陈述只要简单一点就可以了——我的部门进行了重组,或我的职务由下级的两个职位分担了,或我的专业职位被移到了总部。确保你的解释跟你的经理或任何联络人会提供的版本不会有出入。
  
  6、收集联系人信息,以备离职后使用。
  
  不要忘了拿到人们的永久联系信息。在你离职之后,他们也有可能离开公司,因此不要假定他们目前的公司信息将一直有效。你将无法再访问你的办公设备,包括雇主提供的手机,所以请确保把联系信息备份到个人文档中。
  
  7、给你的经理、同事和人事留下一个积极向上印象。
  
  在你真正离职的那天,不要忘了向所有人致谢。即使是向那些没有失去工作的人,他们可能会因为离职同事深陷困境而感到内疚,并为自己可能受到类似的待遇而备感焦虑。(
励志书籍  www.lz13.cn)你离职时体面的表现将显示你坚持奋斗的自信,还有可能帮你拉拢一个平时关系一般的同事。
  
  8、从容地进行评估和反思。
  
  这是一个不小的转折,所以不要觉得你必须立刻从工作转到求职状态。也不妨用几天时间去照顾一下所有被你搁置的个人项目——家里的维修工作、医生预约,与朋友和家人叙旧等等。
  
  9、对你的现金状况进行分析。
  
  但即便如此,也不要低估了求职所需要的时间。你是和其他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一起进入就业市场的。你可能已经几年没有找工作了。如今你知道自己的遣散费是多少了,计算一下你剩下多少时间可以找工作。你应该为你的求职划出至少3个月,所以如果没有现金熬过这么长时间,那就专注于临时性的或咨询类的工作,来支撑自己的现金储备。
  
  10、求职时要积极主动、面面俱到。
  
  不要盲目发送简历,疯狂地搜寻,只为找到点什么。的确,你想找工作,但你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眼下什么样的工作最合适呢?它可能是为了现金而接受的临时工作。也可能是为学习点新技能而进行的横向调动。还可能是转行进入你一直感兴趣的不同职业。裁员的一个好处在于,你有了找新工作的机会。你会不会重头开始你原来的工作?如果愿意,那么你就知道该找同一个行业、功能区域和类型的公司。但如果不愿意,那么探索一下什么样的选择会更好,然后去找到这份更好的工作。

 

体重决定你的工资

 

你拿多少薪水取决于你的体重。
  
  几年前,一位CEO向我吐露,尽管他认为一名新员工很有希望,但是有件事情让他很担心:她体重超重了。这让我非常吃惊,觉得这种看法既不公平,又有性别歧视的嫌疑。我却没有意识到他的看法代表了一种公众态度。
  
  我们都知道,要想被认为是有吸引力的话,女性必须要比男性苗条,比她们过去要更苗条,甚至比厌食症患者更苗条——即便厌食症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但是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苗条的女性得到了更高的报酬,这一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规范对符合大众审美的人给予了有形的奖励。
  
  一群学者调查了大量员工的工资、年龄、身高、性别和体重,他们发现身材苗条的女性平均要比她们那些身材中等的同事要多挣3981美元。明显超重的女性挣得较少。而且,那些在刚工作的时候苗条,后来却日渐发胖的女性受到的“处罚”最为严重。在25年里体重增加25磅意味着损失了389300美元的收入。
  
  事情对于男性却并不是这样。较瘦的男性收入较低,轻度超重的男性在收入上体现出来的差异几乎是微不足道。从经济角度看,减肥对女性是好的,而对男性来说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这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揭示出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偏见很难被消除,几乎不可能被合理化。总的来说,体重超重的女性被认为是不太理想的下属、同事和老板,因为她们不够认真、令人愉快和沉稳。重要的是应该指出这种程式化的看法和事实完全不符——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这种偏见继续影响人们的招聘和工资。难怪60%体重超重的女性——和40%体重超重的男性——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
  
  我曾经听说招聘经理对此存有异议,因为企业需要负责员工的医疗保险,他们必须挑选那些健康、体重适中的人。虽然这是实话,但也是一种特别愚蠢的借口。没有公司的命运会受到少数员工患病率的影响。(励志诗  www.lz13.cn)你需要的是有技术、聪明、敬业的员工,无论他们是胖是瘦,是高是矮,是男是女。只要这些人会帮你赢得声誉和利润,剩下的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当然,在这一令人不安的数据背后,是偏见在起作用。尽管我们接受了大量的训练不要这样做,但是绝大部分人仍然坚持雇佣那些他们喜欢的人。他们喜欢那些符合社会审美标准的人。只有训练有素的招聘经理才能够超越这种偏见,关注那些应聘者能够贡献的真正有形的商业价值——而不是对方的体重、体型、年龄或者性别。

 

我在Facebook学到的10个经验
  
  1、坚持你的远景,但要对细节灵活。
  
  作为一个领导者,你需要依赖你自己的远景(至少在你负责的业务领域内)而那些和你一起或为你工作的人将依赖你的远见。什么是远景?就是对最终状态的一种描述。是你需要你的团队着陆的地方。是生效之后的新生活。它是北极星,和方向。这里有一个例子,当我启动支付风险团队的时候,我们只有规则引擎。规则是人写的。一条规则只是一个拥有非常有限变量的简单逻辑,例如“如果注册日期少于30天并且支出大于100美元并且是首次支付并且用户来自印度尼西亚,则拒绝交易”
  
  人类难以有效的处理10个以上的变量。我们需要更加的可测量化。我们想要使很多机器比人更擅长的事情自动化。从而我们树立了一个远景,将我们主要的规则置换为机器学习模型。这一远景驱使我们增加了一位机器学习领域的博士和另一位在加入facebook以前有类似实操经验的工程师。赌注巨大,但是未来需要这个。
  
  但你需要对细节灵活,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你需要给你的团队以足够的余地空间(wiggle room),只要你的团队是朝着正确的方向以合适的速度前进。另一个故事:一度我对决策树的兴趣比回归要大。但是实验算法的工程师告诉我在选择算法的时候他们只有可以忽略的区别。我可以坚持己见(这确实是当时我真实的想法)但我信任他并让他放手去选合适的算法。同设计者合作的过程中也有趣事发生,他们对于字体,颜色,行距及其他都有着吹毛求疵的偏好。我通常让他们由着性子只要对最终结果有益就行。我们想要选择正确的战场开战,这样的战场必须关乎全局,而不是纠缠于局部战斗。
  
  2、只和最好的人合作。
  
  牛人只想和牛人一起工作。他们聚在一起就更牛逼。一流的人通常无法容忍二流货色。什么决定了“最好的人”?我的理解是那些能够快速尽其所知,学其所不能,从而完成事情并远超期望。他们的本能是超越期望,甚至他们自己的期望。对他们来说,足够好本身从来都不够好。只拥有最好的人在团队中有很多好处。
  
  ⑴这让你更加愿意托付。救我的经验来看,牛人不会信任不熟悉的人。在接受你的帮助之前,他们需要知道你同他们一样出色甚至比他们自己还强。否则,他们宁愿尽其所能的独立完成。但如果你业已得到证明,他们将会非常信任你并乐于托付给你。一个有着有效托付的牛逼团队几乎无所不能。
  
  ⑵他们相互为榜样,并且籍此提升工作表现。这是很好的关注压力。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形成团队的良性循环。
  
  ⑶牛人们相互挑战。我记得一位工程师主管曾就我们能否在规定时限之前完成网站翻译所需的代码修改来打赌,他将把头发染成蓝色。这样的挑战往往是的“枯燥”的工作变成了游戏。成为游戏的一部分将非常有趣。当然往往会有更严肃的挑战,而且牛人喜欢挑战(不管是挑战别人还是接受挑战)
  
  ⑷牛人们相互学到很多。如果不是因为这里有这么多可以学习的话我不会在facebook呆4年。对缺乏经验的人来说,这显得越发正确。我们雇佣非常聪明的毕业生,这些人被激发来证明他们的牛逼之处。他们不愿来到一个舒适并且没有挑战性生活的公司。他们想学很多来丰富他们的经验,完成不可完成的任务并提升他们的职业路径。他们想要证明“是的,他们可以”。他们想和牛人一起来实现这些。
  
  你不想要二流货色但如何远离他们?首先,慢点招人。在给offer的时候固执一点。我曾无数次的在招聘决策会议上发现那些有着光辉履历的人无法得到雇佣只是因为某个面试官觉得这人无法给他以深刻印象。在其他例子当中,那些获得一致通过的候选人仍然无法获得雇佣机会因为每个人都只是觉得他将将符合要求而已。在雇佣问题上,绝大多数情形下,你要风险规避。(顺便提一下我们也会雇用那些没有全票通过的候选人,只要有一两票强烈推荐﹣你将乐于在信任你员工的问题上冒险)其次,炒鱿鱼要快。让二流货色存在就像服用慢性毒药。一天一点,逐渐但终究你会为此挂掉。你要紧你所能的把二流货色踢到鱿鱼轨道上(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不让你这么做)我见过一些慢吞吞的鱿鱼,那对团队造成的负面作用可不是闹着玩的。
  
  3、树立高期望并且衡量之。
  
  作为领导者,你需要设定高但现实的期望。足够高使得你的团队不会感到无聊。现实使得他们不至于油尽灯枯。你要给他们创造一段经验使得旅程结束回顾时,他们会说:妈的,我都没想到我居然做了这个。这个屌爆了。在Facebook,象其他硅谷高技术公司一样,期望同回报相结合,因此树立明确的期望本身就至关重要。并且你需要找到一个不容争辩的途径来衡量期望。我花了大量时间来和团队一起描绘我们在下季度里最重要的3-5个目标。目标被分别委派给单个或一组分工不同的攻城狮,或者被他们抢走。在这一情况下,我们不仅有一个由3到5个衡量指标组成的名单,使得我们可以籍此快速地说出来我们在干嘛,同时也知道每个具体目标后面是谁。团队的成功同个体表现息息相关。例如,我当年团队最大的贡献是在一年时间里,通过每季度不同的指标,最终降低了信用卡支付争议率75%。
  
  有一点要强调的是﹣你还是要现实。在你只有10%的市场份额的时候却幻想10几倍的收入增长无疑不现实。史蒂夫乔老爷非常善于推动他的团队超越潜能但同时也榨干他们(尽管如此他们是这样为他们所做的而自豪)99。9%的领导不是乔老爷,当然他们也不需要是。但你仍然可以通过驱动一个可持续性的团队来取得成功同认识到他们的极限并无矛盾。
  
  4、倾听数据但不要单纯依赖之。
  
  决定产品方向时,要的是想象力,激情和胆量,而不是数据。数据能让你的团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出轨,也有助于产品从“一开始是什么样”到“最后应该是什么样”的逐渐优化成型。但数据不能帮你决定方向。举个例子,当我们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上压上我们团队所有的资源的时候,我们忐忑不安。但是我们坚信一点,现有的基于人工规则引擎的防欺诈系统会很快成为死胡同,因为它太死板而且不易规模化以处理大数据。所以,就像在电影指环王中Frodo明知通向Mordor的道路很黑很冷很危险,但那是一条他必须要选择去走的路;我们选择了在机器学习上压上所有的宝。失败,整个团队会很难看;但我们决定走艰难但我们认为是正确的路。这种思路同样应用在如何设计用于用户报告(外部工具)和案例审查(内部工具)的工具来应对潜在的欺骗行为。我们最后决定的方向是”进行自动处理”和”建立反馈机制”。直接抛给人工来处理总是很容易被选的一条路,因为只要建立一个人多人傻的客户支持团队即可。Lame!我们希望通过自动处理来解决大部分的欺诈案例,而把精力则放在那些确实需要单独处理的特殊案例上,同时把从业务支持团队(即客户支持部门)的处理意见自动采集并集成到下一轮的机器学习中去。由此,我们的机器判断会越加精确和聪明且与时俱进。
  
  但你不能忽视数据。没有数据的支撑而一味靠直觉走黑路,很容易走岔道,甚至大错特错。有一段时间我们认为爬行工具(通过分析关联的cookie,信用卡)可能可以找到很多欺诈的同伙。通过实验结果却发现,这种预期是否成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流行的欺诈行为的特点。比如,当失窃或贩卖信用卡的案例非常普遍的时候,关联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如主要情况是帐户被黑或小宝们冒用妈妈的信用卡去网游消费时,关联分析就作用不大。直觉在现实前面碰了一脸的灰。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很快意识到这点且把这个项目叫停了,所以没有浪费太多的资源。
  
  另外,顺带提一下A/B测试。A/B测试并不会告诉你去做什么产品,但它可以帮你确定实现产品时的哪个细微版本更能揪住用户大爷们的心。
  
  5、远离时间吞噬者。
  
  刚进Facebook做工程师的时候,我非常享受那种日夜泡在码海中的感觉。后来慢慢的承担的项目责任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写代码的时间越来越少(但绝大多数时候仍占大头)。有时候更多的是把时间花在决定产品的方向和设计上。很多事情是和产品经理设计人员一起搞的。但在Facebook攻城狮们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有些时候是拍板的权力。Facebook希望攻城狮们有王者风范。Facebook希望攻城狮能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总是”被决定”做什么(一种流行的说法是,write your own job description)。因此,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思考这些问题–哪些功能需要添加,哪些功能需要删掉,需要开始或停掉哪些测试,我们正在流血流汗的是不是现在最最最重要的问题,我们是该花时间优化用户交互流程呢,还是减少出错率,还是让系统更快,等等。这些问题很伤脑筋,答案经常不确定,比一个劲码到手抽筋要难。但这些问题很重要,甚至可能决定了你熬的日日夜夜究竟有没有必要。建议所有的攻城狮思考思考代码之外的这些问题,团队领导者就更有必要了。当然,攻城狮的大多数时间还是应该花在代码上。
  
  那究竟哪些时间不应该被浪费呢?
  
  很多,但我只举两个我认为最重要的例子。
  
  邮件。不是所有邮件都发而平等。有些邮件纯粹打酱油的。有些邮件是不需要马上处理的。我尝试使用过滤规则来踢掉打酱油的邮件,突出需要马上处理的重要邮件。对此,分享两点。
  
  (1)建立一个适合你的邮件过滤系统。我会对重要和紧急的邮件做即刻回复,而暂缓处理那些可以等到晚上再回复的邮件(尤其是发自我自己的团队,产品经理,兄弟连和顶头的不顶头的上司们的邮件)。但是,我要确保在我挣扎的爬到床上之前,把这些邮件全部处理掉,读的读,回的回。对于那些仅供参考的邮件,过滤系统会将其塞到某个固定的角落,我隔三差五去瞅瞅。此类邮件诸如某酒鬼询问NapaValley哪个酒窖比较正点等等。这些邮件通常比较有趣,挖的坑很大很深所以也很耗时间,我通常不跳或者不马上跳。
  
  (2)广而告之你的个人邮件处理策略。我让我身边的战友们知道我是如何处理邮件的,并把这个政策放到我所有的邮件末端。如是说–“正在尝试个人邮件处理策略-为了戒掉Email瘾,我将强迫自己每隔三小时或以上查看一次Email,急事请电话/短信/IM我”这么做更多的是让别人明白不要指望马上得到回应。其实我查email比每3小时要频繁,但至少不用马上逼得去回每个email了,我可以憋着悠着点。因为如果真的很急,我的iPhone应该已经响过了。而且,批量处理真的效率要高很多。不骗你。
  
  会议。开会太容易变成一群人互相在扯对方的蛋。浪费时间而且开完后发现没有结论且很蛋疼。但开会对于teamwork很多时候是必要的。如何主持会议是门学问,这里不细谈。不过,你不可能也不需要参加每个邀请你的会议。当你认为你参加某会议于己于人都无太多价值的时候,建议你考虑不去。如果想要有礼貌一点,那就写个email问问主持人你是否可以缺席。通常当你想过这个问题决定发这样的邮件时,答案通常都会是yes。有些时候我也会很可耻的让我的产品经理替我去开会。当然,我会鼓励他也争取不要去。Only make the meetings you really have to。同样,我要求我自己的团队在组织和参加会议的时候要慎重,也经常问他们想想看自己花在会议上的时间是不是多了。一个做法是把可能的会议都整合在一起。有一个例子。早些时候,我们会经常收到来自支持团队的比较随意的会面请求。这让攻城狮的一天被会议分割得支离破碎。写代码的都知道没有3-4个小时的连续时间是不容易高潮的。而且这种会议通常效率很低。于是,我们改变了做法,每周安排固定的答疑时间(office hour)和支持团队嗑想法然后follow up。当然,紧急的问题另当别论应当马上处理。
  
  有一个被经常忽略的原则–有意识地去思考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并且马上不做。例如,哪些是无谓的争论可以避免介入(比如韩寒和方舟子的–个人意见),哪些功能可以放弃,哪些关系不应该发展,哪些人应该开掉,等等。我经常问自己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现在正在做的是否对我的目标很重要。如果你清楚自己正在做的和自己想要的,答案会明了。Go for it。
  
  6、喜爱能有效地降低人们间的紧张。
  
  工程师和支持团队之间有着纠结的合作竞争关系(注意,合作在前)。互联网技术公司中很多人(尤其是聪明人)总是期望工程师对所有问题给出一个让人会心一笑的解决方案。但现实是,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或者应该在技术框架下解决。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客户支持和运营部门会有一些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工程师未必行。毕竟很多见解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依靠实地经验。没错,工程师可以在代码中自动log大量的原始数据,但从原始数据中提炼可靠的insight却并不总能如愿。就像大炼钢年代扔进去的是铁,出来的是铁疙瘩,而非期望的钢。和很多其他公司的客户或支持部门不同,我们的支持部门招募了质量相当好的员工(很多来自美国名校–在我直接接触的反欺诈支持组20来人中就有3名斯坦福校友)。因此,当两群都很聪明的人观点相左时,该听谁的呢?紧张关系再所难免。
  
  不同的工程师团队也存在着合作竞争关系。反垃圾邮件、安全和反欺诈(我的团队)这几个团队之间存在密切的工作协作关系。这些团队也都尽可能地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和技术。但是,有时候各团队独立处理类似但不同的一些问题时,都试图向对方推销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理念。
  
  如何让合作竞争保持在一种健康有序的状态?我觉得关键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把人搞近了,事情就容易了。我花大量时间用在建立和其他团队的关系上面。例如两周一次或者一月一次和其他团队老大们的1对1碰头会。越相关的团队,头碰得越频繁。我自己或者我的团队成员会有选择性的经常参加一些其他团队的会议。当为一个共同的大项目工作时,我曾安排不同的部门成员(工程师、支持、数据分析、金融财务)坐到一起进行项目冲刺。这是拉近相互之间距离的非常有效的一个做法,尤其对于减少扯皮的机会。因为互相之间经常会请或被请喝咖啡。我也会经常和一些人约定吃工作午餐,经常聊的是家常,增的是感情。有的时候一次长距离的散步也更能让人畅所欲言。而这样的紧密关系,在我们面对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的关键时刻,会帮助大家紧紧的抱团闯关。
  
  7、托付并使之生效。
  
  分配任务委托别人的重要性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你不是超人,不能端茶倒水什么都做吃喝拉撒什么都管。有些时候,你往往还不是最适合的人选。当团队一大事情一多,你一定要学会委托别人来负责合适的任务。对有些领导者而言,委托别人一个重要的目标可能不是很放心,觉都睡不好;但我非常习惯委托别人,有时候可能太习惯了。这是我一位前老板给我指出来的一个问题。有一次我给一位组员分配了一个既有技术难度又有协调挑战的难题。进程比较缓慢。但我给了他太多的时间空间来折腾,而事实上他在某些方面需要一些加强,有些方面需要我更多的主动的帮助。我老板指出来,如果我要让别人随便折腾的话,前提是我需要有足够的信心。我需要有事实来逐渐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需要谨慎委托。因为如果项目失败,对他而言,最终负责的人还是我,不是别人。所以我不能以别人不行来给失败的委托埋单。
  
  如果你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委托给别人,你要么
  
  (1)已经对此人非常了解。知道他战斗力非凡可以搞定;或者相信他可以迅速学习提高打鸡血搞定;
  
  要么
  
  (2)需要在一开始手把手教他,时不时问他,直到你对他有足够的信心。
  
  具体我是这么做的。项目开始时,我让被委托人给我一个整体计划以及几天内可以完成的任务。一开始经常会面跟进,然后确定后几天的任务。根据每次完成状况来估计他能不能”高快狠”地完成最终的目标。信心逐渐建成后可以减少关于该项目的细节讨论。此时的委托可以放得更开。但有一点要注意,如果跟的太紧的话,可能让人觉得你对他不放心,他也会做得畏首畏尾,这可能比盲目的委托还更差。所以在委托和谨慎之间,有一个微妙平衡。
  
  8、反馈是一个持续过程,不是一个一年一两次的事件。
  
  一年一度或两度的意见反馈在硅谷公司是非常常见的。它的目的不是设置起来给员工难堪,让他们互相责难的。它的目的是希望员工对自己对他人有更全面的认识,以助进步。意见反馈有自我反馈和同事反馈两部分。自我反馈是自己评定自己,完成了哪些目标,错失了哪些目标,哪些方面做好了,哪些方面还待进步。但由于是自己踢球兼裁判,难免有偏颇。同事反馈,就像一枚镜子,让你看到180度之外的自己。在Facebook,360度的正式意见反馈是一年两次,并且和薪酬挂钩。(经典语录  www.lz13.cn)但近年来,意见反馈和薪酬评定逐渐分开。比如我做的一件事就是季度性的意见反馈,时间和正式评定错开。在那几天中,我请求所有相关组的同事在自愿的前提下给我写写关于我直属组员的意见反馈,短短几句都行。我会收集,综合,最后在1-1碰头会时反馈给我的组员。
  
  如果需要等半年才来收集意见的话,很多相关故事早以忘得一干二净。故事越久远,记忆越模糊,意见越空洞,说了等于没说。而且,意见反馈和薪酬绑在一起,正常人(即使是牛人)都会很自然的把心眼更多的放到薪酬上,而不是意见本身。
  
  除了季度性的轻型意见反馈,日常的意见反馈如果有的话应当立马传递。趁热打铁效果更好。
  
  如何有效传递整理好的意见也很重要。有句话是说“it’s not what you say that matters, it’s how you say it”。我没那么极端,我觉得如何传递意见也同样重要。有两种方式我都试过,不确定哪种更有效。这里都谈一谈。一种是以问为主逐渐深入促其思考,比如“how did you think about the meeting you hosted yesterday”;另外一种是赤裸裸的直入主题,“hey, let’s talk about the meeting you held yesterday”,然后开始谈我自己的感觉。不管哪种方式,一定要给对方一个解释自己行为的机会;永远假设并告诉他我相信他的意愿是好的。为了避免陷入”你昨天做了xxx”“没有,我做的是yyy”“我觉你是做了xxx”的死循环式的争论,我首先争取和他们在”我们感知的即是事实”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基于这点前提,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如何做能改变别人的感受最后让事情能顺利完成,毕竟大多数重要的事都有很多人一同协作完成。当他们认识到自己想要改进某个方面的时候,如何改是一个相对容易很多的问题–聪明人一向能够找出改进的办法,我所做的就是配合他们做头脑风暴。最终谈话的目的是产生一个下次如何能做的更好的具体方案。
  
  关于有效传递意见反馈,另有4点提一下。
  
  (1)意见反馈不见得都是负面的。 它可以是别人的一个长处。 你很欣赏。 你希望他这方面坚持做, 做得更多。 比如一句”hey, I really love your weekly summary email with the key metrics at the top。 Please keep them coming”可能产生很好的激励效果。
  
  (2)意见反馈必须摆事实和讲道理。 如果你只是告诉别人他很烂, 但不说什么时候浪过了以及为什么, 除了给他添点火气之外无他用。 所以我在相关人员包括自己写意见反馈的时候要求提供实例。 比如一句 “I think he could make meetings transparent and shorter by having an agenda, like the weekly data review meeting on last Friday”比”his meeting is too long”更有血有肉有效。
  
  (3)意见反馈必须是可操作的。 让人无从下手的意见意义不大。 如果在提意见的同时提出一个方案以供参考就有意义的多。 但注意, 绝不能是命令的方式 (那是中青宝…)。 比如前面的例子“I think he could make meetings transparent and shorter by having an agenda sent ahead of time…”就很容易操作。
  
  (4)(个人偏好)在最近的两个评价周期中,我给15个左右的同事(一半不直属我)写过意见反馈。我把我写的直接分享给他们。出于这种想法,在我下笔时就少了很多冲动。因为他们会读,所以我无法做到背后捅刀。因为他们要读,所以我需要写得有意义,容易理解,并且加上很多例子。并且,我欢迎他们和我直接讨论。如此一来,他们也明白我写这些反馈的一片苦心是为了他们进步。
  
  9、你能干得比你想像的多。
  
  这不是说说而已。我自己就有一个亲身的例子。我们曾经认为把一个高得离谱的欺诈率降到所允许的范围内会很难。的确很难。但想想看我们最终牛逼了一把,把它降到了比允许上限的一半还要低。感觉很爽。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团队士气高昂信心爆棚做事像开了外挂。
  
  牛人们总是不断的超越自己。给他们一个离谱的目标,配以应有的工具,适当的帮助,足够的信心还有一定的时间,他们会让你大吃一惊,也会让自己大吃一惊。这一点,乔帮主是行家,屡试不爽。
  
  但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 - 不能害怕犯错。 如果犯错是被要严惩的失败是不允许的话, 牛人们只能在框框中被圈养, 没有办法实现突破。 有一句话我经常挂在嘴上“ask for forgiveness, not for permission”。 在Facebook, 大胆行事犯错是容易被原谅的。
  
  但反过来,有一点要小心,就像第7点所说的–你不能随便把一个离谱的目标交给一个人,然后期待他来给你惊喜。盲目带来的可能是惊吓。你需要真正的牛人,至少是潜在牛人。而作为一个领导者,你的一个任务是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来引爆自己的潜力点。Facebook不缺此类待引爆的牛人。
  
  10、不要过度设计和过早乐观。
  
  有些工程师有一股出于本能的冲动想把自己的程序规模化,甚至在这些程序还没看到大规模使用的曙光之前。我在Facebook开始的时候,也是冲动型工程师一杯。但经历过几次失败的产品之后,我牢记了这个教训。不要过多设计或者过早优化。把核心功能设计的简单精炼。只有在看到产品有被大规模使用的趋势后,才来增加功能或增加规模量。有一个我做的产品使用的上限是200万月用户(当时Facebook整个月用户群是4000万左右),但我的实现已经做了很多额外的功来满足更多的用户。做的时候感觉很爽(感觉自己很牛,感觉再多人用产品也不会崩溃),之后感觉很惨。
  
  但这一点不一定能适用于架构上的工作。比如Friendster这个网站的失败就是其基础架构的性能长期无法应对急速增长的用户以致网站很慢甚至崩溃。在用户增长高潮来临之前,你应该已经在架构上做了足够多的前戏。否则搞不好就要像Friendster收摊子散伙。但同时也要意识到,你所看到的用户访问模式,你的网站功能,在你只有10万用户的时候,可能和你有1亿用户的时候会很不一样。所有太多太早太频繁的架构上的大动作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一点上,你要小心判断。
  
  在Facebook的4年半很好玩。我学到的感受到的远多于以上的十项。但希望这个分享能对朋友们有点帮助。同时祝所有的朋友在自己现在扮演的角色上都有好运。

 

裸辞不要慌不要乱,拼的就是心态
  
  首先说一下,LZ经历过被动失业和主动裸辞,分别有过4个月之久的空白期,现在依然处在空白当中,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心路历程,给大家打打气!
  
  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提到裸辞第一反应就是太傻太冲动切不可行,人生哪有那么多的不可以,更何况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意气用事的裸辞虽然不可取,但裸辞一般都伴随着一点点冲动,积累很久的负面情绪总需要有一个导火索,所以即便在少许冲动刺激下的裸辞也无可厚非。
  
  关于裸辞的资本和资格,我觉得没那么高,确保你裸辞后在不工作的期间饿不死就行。话说这年头应该没几个会饿死吧。
  
  先来说说LZ裸辞的始末吧。
  
  前份工作做了差不多三年,三年来没有过周末双休,一周都是一天或半天的休息,而且都不在周末。做的是销售相关的工作,不仅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也是无时无刻不在的。考虑到作为老大不小的女人,再继续下去无疑会沦为剩女,于是想到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就是:姐忍够啦!
  
  当时也有人好心的建议,最好找到工作再辞。还有人说,换一份轻松的工作做着,不要闲下来。
  
  LZ当时的想法是,一心想休息啊,放大假啊,行万里路啊,好不容易逃出牢笼,谁想这么快又跳入下一个火坑啊。所以对那些好心人的好心建议一概置之不理。
  
  好在家人是能够理解和支持的,其实家人一直都比较给LZ自由,换句话说我决定的事,他们无原则的不反对。
  
  裸辞后的前三个月,感觉真好啊。
  
  第一个月先回老家一趟,参与了家庭买房事宜,跟家人一起探讨了回家乡的可能性以及实施方案。然后回到工作的城市,拜访了久未联系的朋友,还去了趟一直想去但没有机会去的HK。很快一个月就过来啦。
  
  在纠结很久之后,暂时放弃了回家乡三线城市的想法,决定转移到另外一个离家近的大城市。于是第二个月就来到了这个魔都。
  
  虽然人过来了,但是还是没有动过找工作的念头。心想好不容易来了,玩玩总是要的吧,美其名曰熟悉环境。然后既然都来了,当然要顺便到周边城市去玩玩,人间天堂苏杭也不能错过啊。
  
  于是玩啊玩着,马上快过年了。眼看着快过年了,索性不如过完年之后再说吧。
  
  拖着拖着就拖到现在啦。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工作是主旋律,待业是小插曲。光是有主旋律也很无聊,偶尔来点小插曲,能给平淡的人生增色不少呢。
  
  还有个词叫沉淀,我个人也很喜欢。一直马不停蹄地工作,人的思维会被固化,容易僵化,或者说容易麻木。麻木到不知道快乐为何物,不知道盲目的充实意义在哪里。这时候停下来,一定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职业规划师也如此说,两到三年适当换个环境,对职业发展来说是种推动力。
  
  至于骑驴找马,听起来好像还行,但是怎么让LZ联想到脚踏两条船呢。话说LZ前公司就有个同事,因为在职时去应聘另外一份工作,被fire了。很牵强是吧,当然我们可以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这个作为一个罪名也的确成立。比较忠诚度还是大多数公司看重的吧。
  
  说回骑驴找马,这个很有难度的吧。一方面要提心吊胆的,另外一方面还要合理安排时间。对于LZ这种人呢,并非是自己宣扬的那么道德高尚,因为觉得对公司不忠诚才不选择这个方式,而是LZ这人比较死脑筋,无法同一时间关注太多事情,或者你可以理解为专注、投入。
  
  再者,LZ真的想换一个城市了。当然,也有朋友会说,那你也可以在网上投投简历,看看招聘信息,等到有面试通知了你再过去也行啊。更重要的是,LZ当时真的是无心工作啊。一心想挣脱牢笼,若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啊。
  
  至今回想起来,从未后悔过!真的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能有童鞋要问了,没有经济压力么?这可能是LZ没有慌乱的其中一个基础吧。离职后的第二个月还结了一笔工资,加上离职当月的工资,还是比较可观的,足够我省吃俭用个小半年。关于经济方面,LZ还是小有规划,11年年初就制定目标,存一定的银子去辞职旅游。所以算是在计划内的吧。
  
  但是LZ想说,第一次被失业的时候的确是有经济压力的,但那时LZ也没有慌乱。面试时略显着急,犹记得一个中年男子面试官曾跟LZ说过,不用着急的,你们这代人又不会饿死,大不了还有积蓄,大不了还有父母。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说得多好啊,没有人会饿死的,着急之会给自己平添莫名的压力,而且别人能感受到你的这种压力,这显得你不够成熟。何必呢。
  
  从2011年10月辞职,到现在已经过去三个月有多了。
  
  看到不少人都在讨论裸辞的话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筒子都显得比较紧张,特发此贴,跟大家共勉,一起加油。
  
  腾讯的一条新闻中也有关于裸辞的调查,可喜的是一半以上的人都可以接受裸辞,说明社会在进步。新闻还说,三个月以内是重新就业的最佳时间。(名人名言  www.lz13.cn)按照这个说法,我不是错过最佳时间了吗,^_^,一笑而过。
  
  至少对我个人来说,这三个月的停顿让我收获良多。见了之前久违见面的朋友,去了之前从未去过的城市,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身心的放松也让自己安慰不少。之前一直的忙碌,身体频频发出警告信号,尤其是心脏发出的抗议让我心有余悸,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和休息,身体倍棒,我觉得这个是千金难买的啊。
  
  现在的LZ尤其相信正能量的力量。情绪是会感染的。如果你看到所有人都在说裸辞不行啊,太冒险啦,你会后悔的啊。或者你看到所有裸辞的人都在说好后悔啊,怎么办啊压力好大,再找不到工作就要怎么样啦。本来你可能没太大感觉,一旦你成天看到听到的都是这些,你也难免招架不住了,也会随波逐流。
  
  所以LZ在给自己正能量的同时也在向外扩散正能量。因为正能量的积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而且往好的方向。
  
  不得不说,好的心态,强大的内心太重要了。而裸辞的空窗期就是磨砺内心的最佳时期。如果这个阶段你能从容平稳渡过,说明你已经内心很成熟很强大,以后再遇到什么风风雨雨,完全不在话下啦。
  
  往前看,永远怀揣希望,乐观些,积极些,正面些。这样好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好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因为它会变成我们成长的推动力。
  
  有个比喻LZ很喜欢,奥特曼打小怪兽,如果你能把每个困难都当做小怪兽来对待,你总有一天会成为最厉害的奥特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低潮时总是愁眉苦脸,度日如年,感觉每一天都是一种煎熬,好像下一秒就会崩溃一样。当低潮过去,你会埋怨自己,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都过来了吗,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垂头丧气啊,整体陷在低落情绪中,白白浪费了那么多时间。
  
  比如LZ第一次失业,被动失业,心情也是很down的,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知道后面等待我的是如此好的光景,谁有心情郁闷啊,早知道该干嘛干嘛了。因为过去的日子不可能再回来了,青春不会回头。如果有选择,我们为什么不让自己的青春尽可能快乐些,再快乐些。
  
  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人生不过百年而已。我们都知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记得谁说过,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思八九,常思一二!说得多好!更理想的是,我们可以用对待一二的心态来对待八九,那不就大多事情都如意了吗?
  
  就像五月天唱的,就算失望,不要绝望。而且最好也不要失望哦,负面情绪有弊无利,出现时就用理性把它打压下去,很快就会看到光明啦。
  
  人生不过就是一个过程,一场经历,因为终点都是一样的,而且无可避免。
  
  既然是一场经历,那就要经历得丰富些。单身是,非单身也是,结婚生子也是。读书是,工作是,失业是,辞职是,待业是,稳定工作也是。凡事都经历过,人生就很完整。只有不同的经历,才能让人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幸福。
  
  丰富的经历让人生变得厚重,不管是男是女,乐嘉说,人生就是种修行。一帆风顺固然好,但那种修行是否太单薄。所以,勇敢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在苹果工作,我学到的八条管理经验
  
  萨钦·阿格沃尔(Sachin Agarwal)目前是Posterous的CEO,他曾在苹果公司工作六年,并从中学到不少珍贵管理经验。
  
  苹果是一家集合了狂热粉丝与仇恨者于一身的公司。但毋庸置疑,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一路旌旗高举。
  
  如我们之前所说,它的成功,部分是因为这家公司确实只是在庞大的起步阶段——以工程师为绝对核心,强调最低限度的官僚作风,并且关心员工的企业文化。
  
  萨钦·阿格沃尔任职工程师期间,学到了许多苹果的管理风格。在开始构建简单的博客平台之前,他在苹果有着6年的工作经验。
  
  “我喜欢在那里工作……选择离开,对我来说是个异常艰难的决定”,他说。
  
  1、科技公司应该由工程师主导,绝非经理。
  
  阿格沃尔告诉我们说,苹果完全是完全由工程师来主导。“他们没有很多的产品管理”,他说,“大部分项目组确实很小,但都是由工程师来管控。”
  
  最重要的是,阿格沃尔说大部分经理们本身也是工程师。“而不是产品人或MBA者”,也就是说,管理项目的人懂得技术,知道对于项目来说哪些是必要的,哪些真正相关。
  
  2、经理与员工之间建立尊重文化。
  
  阿格沃尔说,因为大部分经理有着很强的工程背景,“产品经理与写代码的之间,并没有太多界限”。“两者之间是相互尊重的”
  
  “我的经理在升任经理之前,在苹果做了10年的工程师。。。这使我想要更加努力工作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阿格沃尔说。
  
  这种尊重的企业文化,与小而紧密相联的项目组,是苹果成功之谜的一个关键原因。
  
  3、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自主来改善产品。
  
  在苹果,如果员工在正在使用的产品上,发现一个困扰的问题,他们自由解决,而不必通过层层官僚体系获得批准。
  
  所有的项目是由长期目标所推动,阿格沃尔说,但最好的东西却是来自于工程师们。
  
  4、用挑战促使员工不断成长。
  
  管理者会通过给超出阿格沃尔能力之外的艰难任务来挑战他。“但我学到了,”他说。
  
  而且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在开始雇佣的六个月之内,他开始着手管理项目。
  
  苹果很善于发展它的员工,并且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技术,使其与公司一起成长,他说。
  
  5、最后期限非常关键。
  
  苹果要求对最后期限的绝对执行,并且从不会延误,阿格沃尔说。
  
  “至于质量,我学到的其中一点是,绝对不会送出一件不合“苹果质量的产品”,即使有时砍掉这些,却并不能及时再出来,”他说。
  
  “尤其在起步阶段……一直营建,再营建却并不能投产,”他补充道,“但这时比较好的就是,输送,遵守并强调期限。”
  
  6、不要跟对手玩"特性/功能”竞赛。
  
  “苹果并不认同对其产品玩“特点”游戏,阿格沃尔说,因为公司重点放在自身产品的目标上,而不是拿它同竞争对手相比,而且想着在同一层次上超出他们。
  
  这个使命“深深植根于企业文化之中”,他补充道。员工并不把焦点放在对手们在做什么——他们被创新驱动,并且拿出能够挑战运营模式的产品。
  
  7、雇佣那些对你的产品有着强烈激情的人。
  
  据阿格沃尔所说,“在苹果工作的是那些真的,真的想在苹果的人”
  
  "我,自己……也是一个苹果迷,这个不要紧,并不是件坏事情!“他说。“我会加倍努力为公司工作,因为我终生都相信它。”
  
  热情是招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管理者寻找的是真的对公司,对它的产品、整体风格及使命有激情的人。
  
  阿格沃尔把这种心态带给了Posterous:“我们所招聘的每个人都说,“我们热爱这件产品,这就是我们想要工作的地方。”
  
  8、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重要性。
  
  阿格沃尔告诉我们,苹果很是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你努力工作的同时,但他们会让你自由享受时间”,他说。
  
  从完善的医疗保健到圣诞节和感恩节期间的慷慨假期,阿格沃尔说,人们喜欢公司给员工所提供的工作环境。“苹果确信——他们的格言是我们喜爱在这里工作,我们努力工作,但一旦所有的所已弄清,完成,就该去享受生活了”
  
  9、不仅仅应在刚开始时维护企业文化,更应该在它成为一个大公司时(额外一条经验)。
  
  正如我们先前所说的,因为一个强大的开始,苹果始终保持着成功。
  
  从项目内无官僚制,到以工程师为核心的文化,再到强调热情及忠诚度的员工,这个大公司至今依然保持着最初的企业文化。
  
  文化是其迈向成功的一大关键。而这是一个很适合工作的地方也就不足为奇了。

 

职场成功:埋头苦干+抬头巧干
  
  努力工作能取得职场成功是很多初入职场的80后、90后的普遍想法。但是,埋头苦干并不意味着能在职场中取得自己想要的那一份成功,甘当老黄牛、极力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取悦老板的做法已经不是现代职场的晋升妙招,识别和把握新类型的机遇才是成功的关键。
  
  一、傻干不讨好,劲儿要用得巧。
  
  毕业于名校的刘钊一直坚信要靠能力说事,在学校看成绩,到了工作单位就要看业绩。于是在办公室里,他成了名符其实的拼命三郎,每日埋首工作,工作一多的时候,团队中一些游手好闲者常常叫苦不迭,而此时,刘钊总是挺身而出,大包大揽地替别人干活儿,他认为:“年轻人多干点儿没什么不好,又累不死,还能多锻炼自己呢。”渐渐的,他除了干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收拾许多烂摊子,有时甚至一加班就到晚上十点,别的同事都忙着在领导面前展示自己,他却总缩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疏于和领导沟通。一次,在给领导上报的材料中,他算错了一个重要数据,领导十分生气地说:“每天就看你瞎忙,也不知道忙的是什么,自己的工作出这么大漏洞,你自己好好儿检讨一下吧!”刘钊觉得很冤,自己一直以来埋头苦干,不被领导赏识不说,反倒挨了批,真是吃累不讨好。
  
  专家建议:
  
  刘钊的职业目标显然是落个老好人的名声即可!“多干即是多锻炼”的观念不错,但“锻炼”的是什么?刘钊并没有回答上来。他抱着模糊的观念,来到现实的职场,遭到挫折,成为必然。
  
  1、埋头苦干,不如抬头巧干
  
  学校与职场对人的评价标准有着根本的不同,在学校埋头苦学,考个好成绩,就是好学生。职场中不抬头巧干,就不是一个好员工。抬头是指适应周围的人际环境,做到与同事、领导的沟通。巧干是指了解和熟悉物理工作环境,了解自己知识和能力,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2、沟通交流
  
  职场中的沟通交流,不只是应酬之道,更主要的是“我与人”的管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是围绕目标建立的。比如“5年内我要评上工程师”。除具备硬件内容规定外,还要与有关联的人和事建立良好关系。故事中领导指责刘钊的瞎忙,实质是指不会沟通,不会建立人际关系。尊重领导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适时地请领导教育自己、指导自己,领导才能获得被尊重的感觉。
  
  3、心态积极
  
  笑对挫折,摒弃急躁、贪婪、自私的欲望,用积极的心态让自己的职业充满希望。刘钊埋头苦干,目的是要获得领导好评,但遭遇批评时,如果真能检讨一下,就不觉得冤了。挫折也是“因祸得福”,其中秘密是靠积极心态来调整。
  
  二、相互支持好过单打独斗。
  
  小梓毕业那年入职了一家外企的销售部门,丰厚的收入让她决心一定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处处要求自己拔尖,年终考核时,她的业务量在同期入职的应届生中遥遥领先,一枝独秀。而她在办公室也成了“战斗英雄”,个人表现十分突出,有时她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不惜包下一个组的工作来“单挑”,部门负责人张主管说:“你真的很能干,需不需要我们给你一些支持或协助?”“没关系,我能搞定,您放心吧!”听到领导的称赞,小梓干活儿的劲头更足了。(创业  www.lz13.cn)一年以后,部门主管调离到其他岗位,小梓心想:这下付出该有回报了,我肯定是升职的不二人选。然而,上司并没有提拔她,而是选了一位能力明显低于她的同事。小梓很气不过,跑去向上司问个究竟,上司说:“主管这个职位需要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并且善于向他人学习、整合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单打独斗,所以你并不适合这个岗位。”
  
  专家建议:
  
  小梓是个业务能力很强的人,她对职业生涯充满了期待。职场中酣畅淋漓发挥的是技能,但交际沟通技能没有被小梓重视。
  
  1、去除自我中心化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本质上是看不起别人的,或固执地坚持“我是对的”,这种人业务能力强,但对组织的发展是有危害的,它缺乏宽容性,对他人缺乏责任感。小梓就是一个自我中心感较重的人,当务之急是去自我中心化,把自己融入团队之中,相信自己不是事事比别人强,别人不是事事比自己差的道理。
  
  2、建立核心人际圈
  
  职场中的核心圈是相互支撑的,任何的成功如果不与他人“合谋”,只能是把愿景留在心中,团体合作精神就是别人愿意支持“我”,愿意让“我”当他们的“领导”,同时“我”也有能力,帮助他们取得成就。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是真诚地流露,二是有意“秀”出来的,“秀”即幽默,幽默是一种品位,一种人生态度,也是社交气氛中最佳的“调料”,是促使事业有成的工具。
  
  3、能力强与情商高配对是成功的基础
  
  两种美好的品德集中一个人身上,敌手就不能轻视你的存在,何况是职场中的同事!既然某些能力很强,更不要吝啬对同事的赞美。赞美同事,自己不会失去什么,反而会得到积极的回应。

 

从来没有一种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
  
  文/何经华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任何一件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人生有知有力的三个十年,需要扎扎实实的靠自己。
  
  找工作,谈何容易。身边的朋友,有的已经尘埃落定,有的还在执着坚持。签得价钱高的,嫌累嫌远,签得低的,怕不够花。昨天翻闲书,看到了对何经华的采访,觉得很好。
  
  20多岁是一个让人迷茫的年纪。何经华当年也是矮矬穷。20多岁的史玉柱在浙大学数学。20多岁的马云四处碰壁。20多岁的王江民因小儿麻痹而一无所有。20多岁的王石在大戈壁上当汽车兵。后来,他们都牛逼了。
  
  所以我常常想,我是不是活的太顺了,我们是不是太顺了。
  
  我常说人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你“无知无力”,就是你知识不是很丰富身体也没长好的时候,你是小孩在念书。第三个阶段是“有知无力”,你积累了很多知识经验,可是你年纪大了,老了做不动了。中间三十年,是你有知有力的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你应该要投资自己。什么叫投资自己?你有没有花很长一段时间,就像我们练功夫一样,先把马步练好。第一个十年你不要追求工资。
  
  你今天的工资可能是三千块四千块,我说我现场加你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你告诉我你的生活会改变吗?不会的,奔驰宝马你还是买不起,大房子你也买不起。
  
  在第一个十年大家工资的差异是没有差异的,你的同学也许早你一年升个什么组长、什么经理,那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在第一个十年你要扎扎实实地投资自己。
  
  当然,现在年轻人他会更多地看到自己以前的同班同学如何优秀,薪水有多高。
  
  但人生要算总账。
  
  从你学校毕业的第一天的第一毛钱,到你退休后领的最后一毛钱,总共加起来你能挣多少钱。
  
  第一个十年走完了,如果你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好,到第二个十年你可能有机会成为一个部门主管。我说第一个十年是你这一辈子工资最微薄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能是单身,你的这个收入也就能支撑你的生活所需。
  
  到第二个十年,你可能也结婚了,可能有个孩子,如果干得还不错,你能干到一个部门经理,你的收入勉勉强强还能支撑一个家庭要的。所以你还是不够,你上餐厅点菜的时候,你还做不到把价钱盖起来,你爱点什么点什么。你上超市买东西可以不要看价钱。
  
  第二个十年你要学第二个东西,叫技巧,做事的技巧,待人处事的技巧,处理复杂事物的技巧。前面两个十年如果你走得很扎实,你才有可能走到第三个十年。
  
  第三个十年是什么,做到一个公司真正的大老总。第三个十年才是你财富积累的开始,那个时候你的收入会远大于你的生活所需,人生的财富从第三个十年开始计较。
  
  可是很不幸,绝大部分人走不到第三个十年。(励志电影  www.lz13.cn)虽然咱们都是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同一个科系毕业的,上课的时候坐在你旁边的同学,十年十五年之后这两个同学的发展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任何一件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
  
  我也不是学校毕业第一天就干老总的。我干sales,就是马路上的基层销售人员。
  
  我当时在美国干销售我是怎么干的,只要太阳还没有下山,外面是白天,我一定在外面跑。跑客户,找商机,做事情。等太阳下山了,客户下班了,我回办公室做几件事。第一把我今天一天跑下来的东西做一个总结,第二件事就是把我明天要去拜访的客户再做个总结,做准备。常常等我一抬头的时候已经凌晨两点了,我忽然想起我好像没吃晚饭,我忽然想起我好久没上厕所了。
  
  现在的年轻人流行一个口头禅,“我换工作了”,然后顺带告诉你,“我把老板给炒了”。
  
  我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看简历,你知道我最先看什么?第一我不看名字,第二我不看学历,我先看他在每一份工作呆了多久。现在的年轻人工作更换太频繁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频繁更换工作的简历会给我几个很重要的信息,第一这个年轻人还不知道他要干些什么,所以他老换。另外,新到一个岗位大概有两三个月的蜜月期,反正你是新人,大家对你要求都不高。等干到半年九个月,你碰到第一批困难的时候选择离开。发生困难了,最容易的决定是我不干了,然后美其名曰:“我把老板开了”。我看看这样的年轻人能开几个老板,他最后会把自己开了。因为到最后他的简历会没有地方去。
  
  我相信这样子看简历的领导不止我一个人。如果前面的功夫不扎实,有些人可能运气不错,也做上老总的位置。可是你会坐不住,那个椅子上有油,你坐上去会滑下来。一个企业运作到最后,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是光说大话就可以过得了关的。像我这一辈子我没有发过什么财,我常说我的运气是很差的。我抽奖常常抽到纪念奖,一半人中奖我都抽不到,只能扎扎实实靠自己挣工资。
  
  何经华:
  
  IT界打工皇帝,曾担任赛贝斯软件主要客户总监、甲骨文美国东岸技术销售总监、甲骨文台湾分公司总经理、用友软件首席执行官、希柏软件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及东亚区总裁、金蝶国际软件行政总裁、新一佳CEO、柯莱特集团CEO等职位。

 

天道酬勤,论工作中的机遇、勤奋与待遇
  
  自本周以来,回家的同事们已经陆陆续续开始撤了。办公室的相对冷清,让人提前感受到了过年过节的气氛。这几天闲来无事,总是感概万千:原来他是这样子呀!由此也引起自己的回想:当年的自己是如何如何。
  
  记得前不久有一篇帖子:《薪水谈判指南》:如何做到2年7个月涨9次工资。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剖析了谈判加薪的方式,出发点是很好的,但这种做法我还是非常不齿的。诚然,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可以短时间内将自己的待遇提高到自己的期望值,但这无疑于是拔苗助长,饮鸩止渴。任何一个架构分明、组织清晰、分工明确的公司,都不会因为缺少谁而无法运作下去,上至高层、下至普通员工。所以一旦谈判失败或者是触怒了领导的底线,后果可想而知。
  
  那么就我这几年的工作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虽然机遇不是主导,但也是左右你工作的重要因素,另外一点就是自身的勤奋和努力。这2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然富二代、关系户等特殊群体不在咱考虑范围内。我一直深信一句话:选对产业,进对公司,跟对老板(领导)。产业咱就不扯其它的了,园子里的都是和IT相关的;公司的话,大公司有大公司的稳定,小公司有小公司的飞速发展,看个人发展了;领导,说白了,只要是能左右咱考评和绩效的人物,都是领导。如果机遇好,在合适的时候抓住了合适的机会,那么后面2点都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光靠机遇肯定不行呀,机会摆在你面前,自身能力不过关,煮熟的鸭子也必然会飞掉。所以我前面说了机遇和勤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机遇不是人人都有,没有机遇或者运气不好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更加是勤奋,不懈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做到了这些,剩下的就是等待机遇,或者去创造机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谓天道酬勤,上天会按照你的付出给以勤奋的人们相应的酬劳。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那么付出的努力就算现在没有看到直接的收益,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好了回归主题,上面的一段一段总归是要用案例来支撑的。就我个人和身边所知的同事为例,我在第一家公司呆了2年2个月,虽然很感谢这家公司给了我们"启蒙教育",给了我们工作经验和社会历练,但结合"选对产业,进对公司,跟对老板(领导)",前2点都对上了,最后一点没对上:领导是台湾人。这里不是鄙视台湾人,毕竟理性的台湾领导还是有不少的,很可惜我们当时的3位领导都不属于这个范畴。这2年多的时间里,我个人加薪3次,一共大概是700不到。绩效也类似,纵使考评不错,但绝大部分奖金都是分给了老员工。我当时所在的部门的同批次毕业生也都是差不多这个待遇水平。其它部门比如业务、经管之类的,一次性加的就比我们2年加的还要多。不要说我们不够勤奋不够努力,刚毕业那会啥都不懂,一心只想着努力奋斗提高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周6固定加班。第一年我们作为毕业生可以理解这样的待遇,但第二年还是这样对待我们明显有问题了,毕竟之前的老员工走的7788,我们也都是部门挑大梁的老员工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坚信了上面那句话。
  
  再谈现在的公司,入职开始算起大概1年9个月。因为"跟对了领导",这期间薪水涨了4次,除了转正那次加了200以外(转正加薪在这家公司也属于小概率,需要特批),2011年的2次和今年的这一次都是4位数。今年的年终考评虽然因为管理方面的因素打了些折扣,但奖金方面没有让我失望。(励志名言  www.lz13.cn)所以说,机遇固然重要,但当机遇摆在你面前,你是否有能力去抓住它去驾驭它同样很重要。你的勤奋努力,领导们都是看在眼里、放在心里的。说说我的一个同事,作为一个已经有了小孩的老员工,今年她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努力劲儿比去年明显提升,所以我推荐了她作为公司的年度优秀员工。当年会上宣布到她的名字时,明显的感觉到她的激动和感动。
  
  大道理我就不讲了,道理人人都懂,关键是如何付诸于行动。所以好好努力吧,剩下的就是等待机遇,或者去创造机遇。天道酬勤,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记住,老天喜爱勤奋的人。

 

千万别要做职场的喜羊羊
  
  人在职场,不争取必遭淘汰;而太过争取,必遭孤立。
  
  宋先生今年28岁,6年来,从一名懵懂的大专毕业生,成长为太原市一家上市房地产公司部门经理,历经坎坷。在他看来,自己的小有成就应该得到众人的认可。但实际上,就在上星期——他的结婚典礼,到场祝贺者难撑门面。“我一直相信,机会都是平等的,并且,机会只给有准备的、积极争取的人。”宋先生在结婚典礼上这样总结职场生存之道。不过,一些被通知的人员没有到场,难免让他面子上挂不住。几名要好的朋友,不断劝酒,宋先生渐渐喝高了。
  
  细数起来,无论在一线销售岗位上,还是如今的管理岗位上,宋先生都是领导器重的战将。平时,总能得到领导的特殊照顾,比如领导个人的事情会交给他办,领导层的聚会他也往往会应邀参加。领导的评价是——有思想,总是受命于危难之际,还往往不负重托。“我到底怎么了,他们不给我面子……”宋先生酒后终于吐出压抑许久的疑惑。看到宋先生郁闷的样子,一旁的挚友点燃一支烟,拍拍他的肩膀,慢慢劝解开来:“哥们儿,你积极进取、努力实干的精神值得赞许,你有能力,值得肯定。(励志诗  www.lz13.cn)可你别忘了,你毕竟身在一个集体中,工作过于出色,不懂得收敛,你占尽风光,让别人个个都喝西北风去?天长日久,大家势必对你有成见,羡慕嫉妒恨在所难免。还有,记得花点时间,花点银子,和那些不是你领导的人一起吃吃饭,唱唱歌。”
  
  “不要老做动画片里的喜羊羊,总是跑得最快、总是最聪明。”挚友说。上进的同时也要学会懂得收敛,也就是懂得给别人机会,学会协作。慢慢地,就会发现,和大家相处好了,心情才会更好,更能找到归属感,职场才能也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